中新網(wǎng)香港8月20日消息:臺北訊,“平時在實驗室里操作儀器、測量數(shù)據(jù),公余之時仍然埋首各種研究書籍……”這是一般人對物理科學家刻板印象。不過,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華裔科學家朱棣文,閑暇最喜歡下廚做菜,手藝精良的他,不論中西料理,都讓親友贊不絕口;而這位“諾貝爾級”廚師,更從親自動手做菜,悟出做學問的道理。
據(jù)臺灣《民生報》報道,“中央研究院”數(shù)理組院士朱棣文,1948年出生在美國圣路易,他是同為數(shù)理組院士朱汝瑾的二公子;自小接受美國教育的朱棣文,在科學界成就非凡,曾任美國物理學會理事、貝爾實驗室量子電子學研究部主任等,后來更榮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一九九七年以雷射致冷捕捉原子技術(shù)榮獲諾貝爾物理獎;現(xiàn)為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
朱棣文上周應(yīng)中研院邀請來臺演講,日前接受該報專訪時表示,研究工作之余,最大的嗜好就是下廚做菜,與妻兒、親友一起享用;他說,不論中西料理,他都有研究,但以中國菜、墨西哥菜最拿手,“因為老婆很喜歡中國菜的色香味俱全,家里的兩個小鬼偏好墨西哥菜的辣勁。”
提到下廚的“啟蒙期”,朱棣文回憶說,有次家里三兄弟跟媽媽在廚房包餛飩,“當時大家排成一列,媽媽負責調(diào)餡,大哥則在前頭排面皮、放餡,我跟小弟在后面負責包餛飩,好象工廠的生產(chǎn)線一樣,很有趣!敝笾扉ξ谋愠T趶N房里跟母親學做菜。
學得幾樣“花招”后,中學以后的朱棣文,就常下廚,做飯包帶到學校去;“美國學生多半帶兩個三明治、一瓶牛奶,就可以解決一餐;但是我的飯包可就多采多姿了,有時候是中國菜,有時候是墨西哥料理,羨煞其它同學!钡搅搜芯克,朱棣文也常拿著食譜研究,并做菜與朋友分享。
朱棣文認為,之所以喜歡下廚,可能是因為他喜歡動手做一些組合、操作的事情;“小時后我很喜歡玩積木,除了建房子外,我跟一般人不一樣,會到庫房找零件,將玩具改裝成機器人!敝扉ξ恼f,改裝的過程中,讓他的機械、物理常識更加豐富,“更重要的是,我養(yǎng)成了自己動作做的習慣,也讓我的雙手更靈巧!
“動手做是很重要的概念,美國教育相當強調(diào)實做經(jīng)驗,許多學生走進實驗室后,自然就知道各種器材的操作方式與應(yīng)有的安全觀念。”朱棣文指出,相較之下,臺灣學生可以將實驗?zāi)康摹⒉襟E背得滾瓜爛熟,但是走入實驗室后,常常不知所措。
除了動手做以外,朱棣文認為,實驗也可教導(dǎo)學生專注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他說,就像學生時期,他常在宿舍的冰箱里翻剩菜,拿僅有的材料下廚,“在有限資源中求變,這種經(jīng)驗、能力,對解決我日后所面臨的瓶頸,有很大的助益。”
朱棣文也鼓勵學子們在追求知識的過程中,不要為所為而為,要培養(yǎng)獨自思考的能力;“信息、計算機與生物基因等應(yīng)用學科,是目前最流行的研究領(lǐng)域,但是與其一味盲從投入,何不問問自己到底要什幺?”
朱棣文舉鐳射致冷技術(shù)為例說,這種捕捉原子的技術(shù),原本只是物理界的一項基本研究,但目前也被應(yīng)用在生物科技領(lǐng)域,協(xié)助學者了解生物單一分子的動態(tài)特性;因此,基礎(chǔ)研究其實更重要,因為它是許多應(yīng)用科學的基石。
基礎(chǔ)研究會不會很無趣?“在求知過程中,所有的成就其實都是隨機的;最令人驚喜的是,在過程中偶爾遇到意外的成果。但就算沒有任何成就,也不必喪氣,因為追求知識本身就是種樂趣!”基于這種樂趣,朱棣文認為,他會永遠研究下去,“退休?我到?jīng)]想過!”這種堅持的態(tài)度,讓人體會活到老、學到老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