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立于2001年的央視《百家講壇》在易中天、于丹等學術(shù)明星的火爆之后,目前的《百家講壇》已陷入后繼無人的尷尬境地。記者從央視內(nèi)部得知的最新消息,《百家講壇》收視率下跌幅度驚人:剛剛過去的9、10月份,其收視率已經(jīng)被擠出央視科教頻道的十名之外。(南方新聞網(wǎng)11月22日報道)
無可否認無論是于丹講《論語》還是易中天品三國,當初都曾對國學的宣傳起過推動的作用,但如今《百家講壇》的尷尬局面難道又不是公眾對國學審美疲倦的一個反映嗎?國學需要的是不溫不火而不是大吹大擂的非正常宣傳形式,泡沫散發(fā)出的奇光異彩固然很惹人眼,但終會破裂而煙消云散。
當國學穿上娛樂的外衣,進入公眾視野時就已經(jīng)是傷痕累累,國學辣妹的炒作讓國學失去了原應有的嚴肅性,反成為人們娛樂的噱頭。
商業(yè)化的今天,國學難逃“快餐化”的命運,“快餐化”讓大眾吸收國學更快,但也容易造成營養(yǎng)不良。我們需要的不是就文化論文化,而是文化背后的啟發(fā)和對國學精髓真正意義上的理解和把握。
我們誰也不愿意做文化侏儒,傳授國學者是傳播優(yōu)秀文化,而不是互相拆穿,互相攻擊。國學本身沒有錯誤,不要為了傳播某種國學文化而肆意攻擊其他國學文化,甚至辱罵其他宣傳者。傳播國學的那些大師們,無論何時都不能忘了,你是公眾形象,要注意對公眾的正確引導。在宣傳自己所崇拜的文化同時,要注意吸收別的文化,互相吸納,而不是惡意排斥。自以為是,剛愎自用的文化永遠也不會取得進步。
經(jīng)典的潛移默化,對受眾素質(zhì)的提高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但對國學的學習不是鸚鵡學舌,盲從文化,畫虎不成反類犬。過分追求國學熱也是對現(xiàn)代文化不自信的一種體現(xiàn)。國學是一個很深奧的內(nèi)涵,切不可淺嘗輒止,它不是流行風,熱一陣便銷聲匿跡、偃旗息鼓。我們需要從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中吸取精華,不斷豐富和發(fā)展不能讓國學的權(quán)威嚇得我們不思進取。
國學在教育中似乎一直是一道硬傷,很小的孩子就會背誦許多經(jīng)典詩詞,但真正理解的又有幾個,顯然選篇很重要,教學更重要,死記硬背只會扼殺孩子們學習的興趣,國學在教育中的傳承需要我們作深刻的反省。(張美芳)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