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拉貝,一位生于漢堡的德國商人,以其在70年前的“南京大屠殺”中救了20萬中國人而知名于世。拉貝在1938年回到德國后,公開了自己的日記,控訴日軍的殘暴行徑,一時輿論嘩然。為此,他遭到了納粹的關押,《拉貝日記》也遭到禁毀!岸(zhàn)”結束以后,重獲自由的拉貝晚景凄涼,于1950年在西柏林去世。
在1996年《拉貝日記》出版前,拉貝的名字并不為世人熟知。日記出版之后,這個感人至深的題材曾吸引了謝晉、張藝謀等中國導演,可惜他們都沒能如愿完成電影。如今,一位德國導演加侖伯格將《拉貝日記》搬上了銀幕。對于當代青年觀眾來說,“拉貝”和“國際安全區(qū)”并非人所共知,在這兩個似曾相識的名詞背后,是他們未必了解的故事!独惾沼洝方o出了一段可信的故事——日記是可信度最高的歷史資料之一,因為它通常是寫給自己看的,沒有必要作假和作秀。
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上演時,曾有過“沒看過小說就很難看懂電視劇”的現(xiàn)象,而《拉貝日記》的觀眾可以不必去閱讀文本,一樣得到完整清晰的印象。跟著導演的鏡頭我們看到:拉貝和他的同事們籌建國際安全區(qū),他為是否出任安全區(qū)主事者而困惑,在失去妻子的戰(zhàn)栗中更加堅定,把自己的私房錢拿出來購買糧食,最后用肉身擋在了日本人黑洞洞的槍口前,保全了難民們的性命。面對這樣一個把大愛傾注在弱者身上的外國人,你沒法兒不想起救猶太人于水火的辛德勒。
難得的是,表現(xiàn)這段沉重的歷史,影片做到了行云流水,舉重若輕。在大關節(jié)處準確還原,在小枝節(jié)上添加趣味,既給不了解那段往事的國人扎扎實實補了一課,又沒有用過分血腥的畫面挑戰(zhàn)觀眾的生理極限。當然,在影片結尾,拉貝完成使命離開中國時,南京人給他搞了個“彩旗招展,人山人!钡臍g送場面,盡管這一段是根據(jù)日記中的有關記載構思和拍攝的,但與當時積尸如山的南京城的氣氛還是有些疏離。
影片中最讓人百感交集的一個鏡頭是,日軍的飛機來轟炸,一幅巨大的納粹旗幟撐開,一群中國人躲在旗下逃過了劫難。忘記歷史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我們應該銘記這樣一位功勛卓著的老朋友!独惾沼洝返某霈F(xiàn),有助于喚醒國人的感恩之心。
除此之外,《拉貝日記》還有另一重意義。加侖伯格的外國人身份不但使他獲得了發(fā)揮的自由,更為影片在國際范圍內(nèi)的傳播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中國人以受害人的身份向國際社會控訴的日子也不短了,現(xiàn)在第三方的人做了這件事,必將使得南京大屠殺的史實為更多的國際人士知曉,而日本右翼勢力否認真相、惑亂人心的面目將更加暴露無遺。
像史學家一樣思考,像小說家一樣敘事,《拉貝日記》用流暢的影像再現(xiàn)了一段驚心動魄的歷史,再次把遮蔽已久的“活菩薩”拉貝呈現(xiàn)于世人面前。讀史明志,知恥后勇,我們不能忘記拉貝的恩情,也不能停下發(fā)奮自強的腳步。
方今(北京 職員)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