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將詩歌排除在外很正常
老師中有幾人懂詩歌藝術?
昨天是2009年全國高考首日,語文考試已經結束。就今年各地高考作文的題目,前教育部新聞發(fā)言人王旭明在其博客中撰文認為,命題者的角度應該更新些,與現(xiàn)實斑斕多彩的生活、日新月異的變化應該再接近些。同時,他對很多地方的高考作文仍然把詩歌排除在外感到很遺憾。(《新京報》6月8日)
王旭明的意思實際是指責今年的高考作文脫離現(xiàn)實,命題者閉門造車。對此,筆者表示贊同。但他同時對很多地方的高考作文仍然把詩歌排除在外感到很遺憾,筆者則不敢茍同,甚至認為這再正常不過。
首先是詩歌在參考答案上很難提供一個客觀的評判標準。沒有客觀評判標準,閱卷老師在閱卷時必然感到無所適從。
其次,“詩無達詁!本湍矛F(xiàn)代著名詩人卞之琳寫于1935年的小詩《斷章》來說,不妨照錄如下: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有的人說就是一首簡單的愛情詩,有的人則認為其中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即便至今,對卞之琳這首小詩的主旨仍爭論不休。如果高考作文允許用詩歌表達,同時又趕巧出現(xiàn)像《斷章》這樣容易引起歧義的理解的詩歌,于閱卷老師,肯定在給分的高低上存在較大的分歧,于考生,勢必顯得不公。
其三、如果有考生模仿趙麗華的“梨花體”作文,怎么辦?會不會有閱卷老師認為這哪里是詩歌,簡直就是大白話,甚至是對詩歌的糟蹋?
最后,也是關鍵的一點,參加閱卷的基本上都是老師,而老師中真正懂得詩歌藝術的有幾?
當然,讓詩歌入作文也不是沒有辦法,比如在閱卷時根據選擇詩歌作文的考生比例,適當地安排一些懂得詩歌藝術的詩人、詩評家加入。問題是這樣的辦法各地會采納嗎?
(轉載此文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