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上午9時,我國著名學者、國學大師、北京大學資深教授季羨林先生在北京301醫(yī)院辭世,享年98歲。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出生在山東省清平縣(今臨清縣)官莊一個貧寒的農(nóng)家。季羨林先生是世界著名的東方學家,也是當代著名的語言學家、教育家、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同時,還是一位著作甚豐的作家。季先生一生治學,涉及領域之廣,學術造詣之深,世間罕見,精... 中新社發(fā) 宋健浩 攝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
與一位“資深教授”的最后告別
他曾是全國人民都知曉的“學界泰斗”,是中國的“國寶”,雖然,他的研究領域在全世界,了解的人都寥寥可數(shù)。
98歲的季羨林悄然長逝。而在北大新聞中心對外發(fā)布的相關消息中,季羨林的名字后面沒有“國學大師“等名頭,只稱其為“北京大學資深教授”。
相比設在學校靈堂的安靜,許多媒體的反應顯得有些喧囂,熱鬧得似乎打擾到了那本該屬于老先生的平靜
本刊記者/唐磊
季羨林的靈堂設在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大廳。之前,在2006年,北大另一教授王選的吊唁活動,也以同樣的規(guī)格在這里舉行。
季羨林1946年從德國回國后擔任北大教授,此后一直工作、生活在燕園。將他的追思會放在校園里應是再合適不過了。季羨林的兒子季承在接受采訪時也表示,父親的后事由學校安排。
7月11日9時,98歲的季羨林在北京301醫(yī)院逝世。
在他的名字后面,是很長一串關于他學術身份的介紹:著名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思想家、東方學家、梵文巴利文專家、佛學家、翻譯家、作家,精通12種語言。作為北京大學的教授,季羨林同時擔任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院士,曾擁有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等諸多“職稱”。而被大眾與媒體提及最多的是,“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
11日上午,北京大學黨委書記閔維方和校長周其鳳等北大領導得到消息后很快趕到醫(yī)院探望慰問家屬。隨后,相繼來到醫(yī)院的是國家領導人,據(jù)季羨林的學生錢文忠的博客記錄, 11時,國務委員劉延東到醫(yī)院看望。12時,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從會場趕到醫(yī)院,溫家寶說:“我準備在8月6日為您(季羨林)祝賀生日,還準備了幾個問題準備和您討論啊。”
當日,北京大學成立治喪工作組,學校黨委書記閔維方和校長周其鳳擔任組長,黨委副書記楊河任辦公室主任。相關工作有條不紊,并沒有特別之處。
比北大和國家領導人反應更快的是各界媒體,新浪網(wǎng)、搜狐等門戶網(wǎng)站均迅速在頭條報道了“國學大師病逝”的專題,新華社、中新社、人民日報也均以“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逝世”這類的標題報道了此事。而在同日,另一名文化大師,我國著名哲學家、宗教學家、歷史學家,93歲的任繼愈去世,雖然胡錦濤等國家領導也發(fā)去了唁電,但相關消息卻在當天的許多媒體中被匆匆?guī)н^。
相比媒體的高調(diào),在北大新聞中心對外發(fā)布的相關消息中,季羨林的名字后面沒有“國學大師”等名頭,只稱其為“北京大學資深教授”。
“就是資深教授,這是學校開會議定的!奔玖w林的學生王邦維對《中國新聞周刊》說,“什么叫國學大師,(有這個頭銜的人)有很多啊,弄不清楚。”
其實,這應該也是季先生最希望的結(jié)果。季羨林曾在自己的書中表示,要摘掉“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三項桂冠!拔易约罕淮魃狭诉@一頂桂冠(國學大師),卻是渾身起雞皮疙瘩。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
12日11時40分, 靈堂正式開放。最先前來吊唁的是北京大學黨委書記閔維方、常務副校長林建華等領導,校長周其鳳在臺灣訪問,未到場。正值暑假,校園里的學生老師不如往日多,但靈堂開放前,等候吊唁的隊伍已排出了四五十米,縱穿百年紀念講堂廣場。
相比于一些公眾人物的追思會,這場追思會安靜許多、干凈許多。
在北大百年紀念講堂大廳外墻上,懸掛著“深切懷念季羨林先生”的條幅。大廳正中原有的景觀墻前,臨時搭起黑色布墻上面寫著“沉痛悼念季羨林先生”,正中懸掛季羨林的遺像——頭戴絨帽、身穿標志性深藍色布制中山裝。大廳內(nèi)擺滿了花圈、花籃。
等候的隊伍一直有序地排著,沒有閑人在靈堂外圍觀,除了媒體,也極少拍照者,不需要維持秩序。廣場上的工作人員只有一位學生,他抱著紙箱順著隊伍發(fā)放白色小花。
等候隊伍也并不一味地拉長,總是保持在以百年紀念講堂廣場南部的邊緣為隊伍的末端。吊唁完的人離開,又有剛到的人加入等候。不時有白發(fā)蒼蒼的老者來到現(xiàn)場,他們大都是學界學者,或是季羨林的學生,沒有專人護送接待,只要身體允許,他們都選擇排隊等候,而不是走“嘉賓通道”。
靈堂東側(cè)轉(zhuǎn)角處是百年紀念講堂的演出售票口,在正常工作,如果站在窗口,甚至不會發(fā)覺廣場上的排隊的隊伍,和大廳內(nèi)的吊唁。
13日,靈堂內(nèi)增加了胡錦濤、江澤民、溫家寶、賈慶林、李長春、習近平、李克強等領導人敬獻的花圈。靈堂外的情形和12日沒什么不同。
離開百年紀念講堂所在區(qū)域,北大校園的一切都正常進行。只是偶爾看到拿著菊花的人從身邊匆匆經(jīng)過,提醒著你,北大失去了一位令人尊敬的老師。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