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決定供應,根據此一市場經濟學上的鐵律,因此港臺觀眾不看春晚還不僅僅是看不到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喜不喜歡看的問題。
雖然春晚已結束了一星期,但是無論是對趙本山《捐助》的失望,還是對廣告過多的不滿,坊間和網上的議論仍然熱絡不絕。
不過,這些議論,無論在香港還是在臺灣,都完完全全成不了話題。因為,港臺觀眾大多不看春晚!
央視春晚,一個在中國人最重要的節(jié)日里播出的最高收視率的電視節(jié)目,一個數億中國人多年來共同打造出的文化品牌,為什么在香港在臺灣卻無人問津呢?
首先是不容易看到春晚的節(jié)目。別說隔了一個海峽的臺灣,就是和深圳毗鄰的香港,一般市民家里的電視機里也都基本上看不到內地的節(jié)目。目前香港電視制式是PAL-D,而內地則是PALI,這也反映了兩地間的統一市場還沒建立起來的現實。遠在彼岸、采用NTSC制式的臺灣,情況并不比香港來得簡單。
不過,這些屬技術上的問題并不難解決。即使是現在,通過網絡以及一些利用衛(wèi)星轉播大陸節(jié)目的有線電視公司所提供的服務,還是能看到央視以及其他內地電視臺的節(jié)目。一些受港臺觀眾喜愛的電視節(jié)目,例如當年的 《雍正王朝》,當地的電視臺也會買來播映。
需求決定供應,根據此一市場經濟學上的鐵律,因此港臺觀眾不看春晚還不僅僅是看不到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喜不喜歡看的問題。
喜不喜歡看,視乎電視節(jié)目的內容符不符合觀眾的口味。近年來,央視春晚的節(jié)目內容尤其一些小品等環(huán)節(jié)的內容充斥北方方言和俗語,使南方觀眾笑不出來的批評此起彼伏。因此,春晚在港臺觀眾中難以引起共鳴,并不奇怪。而且,大部分春晚演出的藝人港臺觀眾都不熟悉。不僅不知道誰是趙本山、小沈陽、宋丹丹,歌手方面從解曉東、蔡國慶、屠洪剛到閻維文、韓磊、殷秀梅乃至老歌手胡松華、李谷一、蔣大為等,絕大部分的港臺民眾都不認識,就連宋祖英的知名度也不高。
雖然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港臺的流行音樂與電影在相當的程度上攻克了大陸的市場,但是反過來內地的流行音樂等大眾文化并沒有同等地打進港臺兩地,這也是大陸與港臺的統一市場還沒建立起來所造成的。當然,從大中華的視角而言,決定統一市場能否建立的背后,還有政治文化差異的因素,在現階段要求港臺觀眾習慣仍不現實。
不過,隨著內地與香港于2003年陸續(xù)簽署CEPA (《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及其后的多次補充協議,兩地的市場壁壘逐漸消除。同樣,大陸與臺灣就ECFA (《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也已進入磋商階段。因此,在可預見的未來,大陸與香港和臺灣共同建立實質性統一市場的夢想,并非遙不可及。
如果將來港臺與大陸之間在政治上的壁壘也能夠逐漸消除,那么港臺觀眾和內地觀眾一道觀賞春晚、一道議論春晚的那一天也指日可待了。
林泉忠(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傅布萊特學者)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