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中華文摘》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
文/佚名
一段時間以來,股市的利好消息不斷,很多投資者斬獲頗豐。在牛市的刺激下,有些人變賣、抵押家中財物,甚至通過高息借貸的方式籌款入市。其中不乏通過委托各類投資公司進行投資的人,但由于欠缺法律知識,而又忽視委托合同中的各項條款,所以很容易陷入投資理財?shù)囊幌盗姓`區(qū)。
誤區(qū)一:理財收益可“保底”
2006年9月份,胡某因理財虧損將某證券公司訴至法院,要求證券公司按照委托合同中的保底條款支付43.35萬元本金和利息。法院經(jīng)審理,認定該條款違反禁止性規(guī)定,為無效條款。胡某敗訴,還承擔了訴訟費,損失較大。
我國證券法第143條規(guī)定,證券公司不得以任何方式對客戶證券買賣的收益或損失作出承諾。該規(guī)定屬于禁止性規(guī)定,一旦產(chǎn)生爭議,法律將很難維護客戶的利益,有的理財公司也會借機逃脫責任。
誤區(qū)二:投資設擔保,收益有保障
劉某欲委托一家咨詢公司理財,但該咨詢公司要求劉某將資金劃轉到理財公司指定賬戶,為了讓劉某放心,咨詢公司又讓一擔保公司擔保,三方簽訂合同后,劉某放心地將款打入咨詢公司指定賬戶。但后來股市大跌,投入股市的資金大幅縮水,劉某要求咨詢公司和擔保公司兌現(xiàn)合同約定的收益和退回剩余資金,但該咨詢公司一直以種種理由拖延,擔保公司也拒絕擔保,最后咨詢公司“人間蒸發(fā)”。
劉某咨詢后發(fā)現(xiàn),只有經(jīng)過法院判決咨詢公司無力承擔賠償,才能要求擔保公司承擔擔保責任,因為擔保公司承擔的是一般擔保責任,而不是連帶擔保責任。三方在合同中約定:如果產(chǎn)生損失,在咨詢公司不能賠償情況下,擔保公司才給予賠償。這樣,劉某可能要經(jīng)歷兩起訴訟(分別訴咨詢公司和擔保公司)才能獲得擔保公司的賠償。另外,咨詢公司的失蹤給訴訟和維權帶來重重障礙,劉某感到金額不大、工作又忙,無奈只好放棄。
表面上,委托理財雖然有擔保公司擔保,但受托公司利用客戶法律知識的欠缺,在委托合同中設立了不少“坎”來保護自身和合作方擔保公司,一旦出現(xiàn)損失,這些合同條款有利于幫助其擺脫或減輕法律責任,加重了客戶追討的難度,最終讓客戶實際上承擔了損失。
誤區(qū)三:預收保證金,損失可彌補
林女士通過朋友認識了一家投資公司的王經(jīng)理,王經(jīng)理自稱有內部消息,保證林女士一年內可在股市獲利20%以上,承諾如虧損由投資公司承擔,并且可以先向林女士股市賬號打入部分錢款作為保證金。林女士感覺沒有任何風險,就簽訂了委托理財協(xié)議。但后來買入的股票賠了,林女士提出終止合同,收取保證金來彌補損失。但對方不同意終止合同,并告訴林女士,保證金是用來保證繼續(xù)購買股票獲取收益的,不是賠償金,林女士不能收取。林女士這才恍然大悟,但損失已無法彌補。
這是一起典型的理財公司利用客戶的信任,用預先設計好的委托合同侵害投資人的利益的案例,如果產(chǎn)生利潤,理財公司分得利潤,如果虧損,則利用合同規(guī)避法律責任,不承擔損失。
由此看來,投資人除了要正確評價自己的性格特征和風險偏好,在此基礎上決定自己的投資取向及理財方式之外,更要慎重地選擇各類投資公司,而且在簽訂委托代理合同之前,一定要仔細看清各項條款,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咨詢相關專業(yè)人士,避免日后出現(xiàn)問題時,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摘自《西江文藝•財富經(jīng)》)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