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來頭不小,低調經(jīng)營
“海棠花”是朝鮮一家有名的食品公司。上世紀90年代,老板柳在官就嗅到了中國市場的商機,由此萌發(fā)了來中國淘金的念頭。
像柳在官這樣來中國淘金的朝鮮商人為數(shù)不少。據(jù)報道,朝鮮先富起來的一部分人,多是從事中朝貿易的來華淘金者。
在中國邊境城市丹東,商場里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胸佩像章的朝鮮人,就是在目前朝鮮半島局勢緊張的情勢下,丹東的中朝貿易依舊紅火。在丹東人的眼里,一江之隔的朝鮮人總顯得很不一樣。丹東盛源紡織城的一位經(jīng)理說,如果在選購商品時來了韓國人,朝鮮商人就會立即回避,先到別處看看,等韓國人走了,再回來繼續(xù)挑選。
而在生意人王福偉眼里,朝鮮商人很精明,頭腦很靈活。王福偉跟朝鮮商人做了十多年的生意,他舉例說,他們會跟多個中國商家分別議價,最后選擇出價最低的一家購買自己所需要的貨物,并且最后還要砍價。一位丹東人士向本報透露,在丹東從事貿易的朝鮮商人,登記注冊的約有300人左右,但實際遠遠不止這個數(shù)。
一位消息人士向本報透露說,朝鮮在中國的貿易公司一般稱為“會社”,通過這個平臺,朝鮮商人進行各種貿易活動,大至石油、機械等大宗商品,小至日常生活消費用品,“這些貿易會社都是朝鮮官方的”。
據(jù)了解,在中國的朝鮮會社,上規(guī)模的有30家上下,多集中在北京,以及丹東等邊境城市,威海、大連等地也有不少朝鮮商人活動。其中,勝利會社是朝鮮最大的外貿會社,在中國內地的駐點較多。另外,在澳門、臺灣,朝鮮商人也有不少。
然而,朝鮮商人很少拋頭露面。多位曾經(jīng)在朝鮮工作、學習過的中國人士,在接受本報詢問時,都表示對于朝鮮商人知之甚少。
李玉珍是鮮有的曾在中國電視上露面的朝鮮商人,這位女商人在朝鮮出生長大,接受朝鮮政府的培養(yǎng)教育,在海外旅居了30多年。據(jù)說,她與朝鮮高層關系密切,2007年3月她接受香港鳳凰衛(wèi)視的專訪,也是得到了朝鮮高層的允許。那時,朝鮮正遭遇首次核試驗后嚴厲的國際制裁。而李玉珍的出面,外界觀察家普遍解讀為“朝鮮對外釋放的積極信號”。
留學生:未來的朝鮮骨干
朝鮮派遣來中國高校學習的留學生,同樣保持著低調。在中國老師和同學的眼里,他們多專注學習,說話謹慎,很少發(fā)表自己的言論。
“雖然他們認真好學,但與他們的關系總感覺有距離,”東北師范大學孫啟林教授長期接觸朝鮮留學生,在他的印象中,朝鮮學生說話謹慎,從不會說對中國的喜好,“有時候,我請他們來家里做客,他們看到我們的生活優(yōu)越,眼神里會流露出羨慕,但嘴上從來不會贊許。”
曾在朝鮮、韓國工作學習過的吉林大學徐文吉教授,熟悉朝鮮人的思維方式、做事風格。他告訴記者,來華學習的朝鮮學生多對中國抱有好感,這種好感是從心底里發(fā)出的,他們其實也很活潑,“記得一位梁姓學生,30多歲的男子,一次來我家做客時,很大方,又唱又跳的。后來臨別時還送我一個精美的朝鮮工藝品!辈贿^,他們不談政治問題,“雙方都有意識回避”。
據(jù)了解,按照中朝相關協(xié)議,朝鮮每年會派遣約150名留學生來中國學習。他們多集中在理工專業(yè),當中一部分多是帶有科研項目的中青年骨干,學成之后都會回國。
來中國學習的朝鮮留學生中也不乏官員。
2007年11月,五名朝鮮官員在香港科技大學接受人口普查方面的培訓。當時,一名叫金光進的朝鮮官員接受了本報記者的采訪,他用流利的英文介紹說,他們每天下課后還要去圖書館,或者上網(wǎng)查閱資料,“學到凌晨一兩點是常事”,平時的娛樂活動也就是打打乒乓球。
給五名朝鮮官員上課的馬忠東教授回憶說,他們開始十分拘謹,不過慢慢便放松了,偶爾也會開開玩笑。有學員開玩笑說“香港人很懶惰”,因為他們發(fā)現(xiàn)即使只到二樓,香港人也要坐電梯!八麄円矔@嘆香港商場的琳瑯滿目”,馬忠東說,他們會獲得一定數(shù)量的外幣作補貼,“但他們舍不得用,而是存起來”。
來自朝鮮的華僑留學生則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更能融入中國社會。
阿晨來自平壤,是朝鮮國內第三代華僑,他的父親在一家朝鮮企業(yè)任職,母親則在家照顧家庭。目前阿晨在暨南大學學習國際貿易,也是學校學生會朝鮮學生分部的負責人。面對記者的提問,阿晨絲毫沒有戒拒心理,十分健談,工作、生活、戀愛毫不回避。
從小在朝鮮長大的阿晨說,在朝鮮的生活平靜而祥和,根本不像外面媒體渲染的那么緊張。他還透露說,身在朝鮮的父親正張羅著給他介紹朝鮮姑娘做女朋友,他笑著拒絕了,“在朝鮮,很多家庭希望把女兒嫁給華僑子弟,但是我希望找一個其他民族的女孩子做朋友。”
阿晨介紹,目前在暨南大學求學的在校朝鮮華僑學生約有60人,多來自平壤、新義州等地,專業(yè)多選擇日語、英語等,希望畢業(yè)后,能借助掌握多門語言的優(yōu)勢,進入大的外資企業(yè)。談到工作,阿晨表示,能留在廣州固然最好,但如果受金融危機影響,廣州的機會不多的話,他愿意到離家鄉(xiāng)近一點的地方工作,“等安穩(wěn)下來后,就把父母接到中國來養(yǎng)老”。
據(jù)了解,由于地緣、政治以及歷史的原因,朝鮮留學生多派往中國,回國后,他們一部分會被分配到黨政機關和部隊系統(tǒng),一部分會分配到外務省,還有一些則會從事對外貿易工作。一些“海龜”回國后,很快就能成長為工作上的骨干,受到重用。(國際先驅導報記者梁輝、漆菲 特約撰稿楊凱)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