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好地開展職務犯罪預防工作,提高預防工作的針對性和專業(yè)性,河南省濟源市檢察院搜集近年來全國檢察機關查辦的3000余起典型職務犯罪案例,初步建成了職務犯罪信息庫。在《檢察日報·廉政周刊》的支持協(xié)助下,去年以來該院組成一個專門的課題組,運用歸納與分析的方法,研究信息庫中的這3000多起案件,深刻剖析職務犯罪的發(fā)案原因、犯罪手段及體制管理等方面的漏洞,力求探索到一些規(guī)律性的東西,從而有針對性地制定預防對策,F(xiàn)將他們研究的階段性成果——“當前職務犯罪的十大特點”予以發(fā)表,我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反腐敗機構和專業(yè)人士,以及所有關心中國廉政建設的人們,積極參與進來,共同研究討論。
1 群體效應:辦一案帶出一片
最近幾年,中央加大反腐力度,查辦了一批包括一些省部級領導干部在內(nèi)的高官職務犯罪案件。在對這一類犯罪案件進行分析后發(fā)現(xiàn):一名官員落馬,往往會帶出一批官員甚至是高級干部,即所謂的“群體效應”。在這3000余起職務犯罪案件中,涉及官員的串案窩案有552起,占案件總數(shù)的18%,涉案人數(shù)達933人。
群體效應來源于權力效應,來源于錢權交易形成的犯罪網(wǎng)絡。如2001年中國農(nóng)業(yè)銀行黑龍江省分行原主管信貸工作的副行長丁志國因經(jīng)濟問題被審查,牽出綏化市委原書記馬德的受賄問題,繼而帶出黑龍江省政協(xié)原主席韓桂芝賣官案、綏化市原市長王慎義行賄、受賄案,接著又牽出國土資源部原部長田鳳山,整個綏化市有50多個單位的“一把手”共260多名干部牽涉其中。這一串案窩案被稱為近年來查處的最大賣官案,不僅犯罪數(shù)額巨大,而且牽涉人數(shù)眾多。
還有兩個案例也很典型:福建省周寧縣原縣委書記林龍飛受賄東窗事發(fā)后,帶出了福建省委原常委、宣傳部部長荊福生。荊福生被查辦后,又帶出了20多名處級以上官員。湖南省郴州市原市委書記李大倫、市委宣傳部部長樊甲生、市紀委書記曾錦春等腐敗窩案,就是由郴州市原副市長雷淵利、該市住房公積金中心原主任李樹彪腐敗案帶出來的。
串案窩案的形成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主要領導腐敗導致下屬紛紛效仿,結果“全軍覆沒”。廣東省江門市人民醫(yī)院腐敗窩案就是典型一例。原院長方機利用購買藥品吃回扣達185萬元,由于他的帶頭腐敗,全院200多名醫(yī)生有140名醫(yī)生收受賄賂。
《廉政周刊》點評:這種“群體效應”是腐敗在深層次蔓延的體現(xiàn),不僅嚴重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而且往往會嚴重影響一個地區(qū)、一個系統(tǒng)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這種現(xiàn)象足以讓人警醒:手莫伸,伸手必被捉。捉住一個,就能逮住一窩。
2 長久腐敗:有的人邊腐邊升
據(jù)統(tǒng)計,在3000余起案件里,持續(xù)作案5年以上的占26%,其中最長的為16年,“代表人物”是安徽省委原副書記王昭耀。他從1990年至2005年受賄294次704萬元,另有810余萬元財產(chǎn)不能說明合法來源,被以受賄罪、巨額財產(chǎn)來源不明罪判處死緩。
更讓人吃驚的是,長時間作案者往往邊作案邊提升,帶“病”上崗。湖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原局長楊志達,從1994年到2004年受賄295萬元,另有260多萬元的財產(chǎn)不能說明合法來源。與他受賄相伴相隨的是他的職務一路升遷,從最初一個路橋建設總公司下屬分公司的技術員,一直升到湖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局長。
一些貪官之所以能長期作案,并不是因為手段高明,他們中的一些人曾被群眾多次舉報,或被其他案件牽涉其中,但靠著厚厚的保護層和盤根錯節(jié)的關系網(wǎng),屢屢化險為夷。還有的是靠著身上的光環(huán)掩人耳目,掩蓋犯罪。湖北省原副省長孟慶平,在任海南省鐵礦礦長期間,就因收受賄賂被多次舉報,但他照樣官運亨通,一路升至海南省副省長和湖北省副省長,直到1999年因受賄罪被判處有期徒刑十年。
《廉政周刊》點評:由于作案時間長,不被及時查處,作案者往往滋長了僥幸心理,更加肆無忌憚地瘋狂作案。只有及時發(fā)現(xiàn)和查處犯罪,才能制止犯罪。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群眾舉報,及早嚴肅查處違法犯罪。如果對群眾舉報不及時查處,不僅會嚴重挫傷群眾與腐敗斗爭的積極性,而且會助長腐敗者的僥幸心理,使他們變本加厲地作案。
[1] [2] [3] [4] [5]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