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紅十字會組織的上海華山醫(yī)院、武警總院、北京市紅十字會、河北省紅十字會、安徽省紅十字會與湖南省紅十字會六支緊急救援隊,于5月13日、14日先后到達災區(qū),并迅速建立起救助站,接受災區(qū)傷病員,展開醫(yī)療救助。 中新社發(fā) 曾利明 攝
|
中國紅十字會組織的上海華山醫(yī)院、武警總院、北京市紅十字會、河北省紅十字會、安徽省紅十字會與湖南省紅十字會六支緊急救援隊,于5月13日、14日先后到達災區(qū),并迅速建立起救助站,接受災區(qū)傷病員,展開醫(yī)療救助。 中新社發(fā) 曾利明 攝
|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在公民組織相對不足的中國,面對突如其來的巨大災害,在救災、救護、救援方面最具經驗的中國紅十字會,因各種壓力集中于一身,而顯示出某種程度的措手不及。在物流和信息極其發(fā)達的今天,四川紅十字會還是以極其傳統的救援機制,讓沒有記錄或記錄不明的物資發(fā)放方式維持了整整10天
本刊記者/蔣明倬 周麗娜
5月19日,大地震后一周。四川省紅十字會大半工作人員在工作中累昏倒過。
全國大量的救災捐贈物資涌向四川紅十字會,積壓在成都火車東站。紅十字會常規(guī)的組織系統已經失靈——面對突如其來的災害,在救災、救護、救援方面最具經驗的紅十字會也顯得措手不及。
社會自發(fā)的志愿者雖然數量巨大,但身份得不到認可,拿不到物資去分發(fā)
“整個樓都在擰著勁地晃,所有工作人員都嚇得跑下了樓”。地震發(fā)生后,四川省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張波,幾乎在半小時內就跑去省政府,問他們對于救災工作的安排。他也幾乎是同一時間聯系上中國紅十字總會,要求開始發(fā)放備災倉庫物資。
中國紅十字會在全國有6個備災倉庫,全是上世紀90年代初國際援建的。雖然初步成網,但并不健全。巨災面前,平時儲備的物資遠遠不夠。
這天下午,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應急辦主任王平,正在南京指導應急培訓,立即取消第二天去日內瓦的安排,乘坐晚上8點多的飛機,回到在北京的辦公室,安排救災工作。
鄰近四川的湖南省紅十字會反應最快,當天下午給四川省紅十字會匯去10萬元基金救災款,會長郭開朗帶領工作組赴災區(qū)。
16點多,中國紅十字總會成都備災救災中心,調運價值78萬元的棉被、帳篷等救災物資,連夜趕往四川省綿陽市的安縣、北川——通訊和道路已經中斷,物資的運送,只能是人能走到哪里,物資就送到哪里。
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是,這么少的物資對于這么大的災難,根本是杯水車薪。
中國紅十字會總會開始從湖北、陜西等臨近四川的省份采購物資,但災區(qū)最緊缺的帳篷,即使工廠三班倒,機器24小時不停轉,也滿足不了需求。
5月24日,王平接受《中國新聞周刊》記者采訪,表示正計劃在國際范圍內募集帳篷。
另外一個問題也凸顯出來,四川省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只有17個;下面市縣的工作人員更少,重災區(qū)之一的綿竹,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只有1名。社會自發(fā)的志愿者雖然數量巨大,但身份得不到認可,拿不到物資去分發(fā)。
人手不夠的問題在中國紅十字會總會也非常嚴重。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抗震救災指揮部下設應急救援組、國際救援組、宣傳籌資組和后勤保障組4個小組?倳屑驹刚呒尤刖葹墓ぷ,先是給志愿者發(fā)胸牌。
人數增多,胸牌不夠用,為了便于工作,正式工作人員穿紅十字會的馬甲,社會志愿者穿紅領的白T恤,學生志愿者穿白色短袖T恤。
他們還把一名熟悉整套通關手續(xù)的退休人員請回來,加入救災隊伍。
在這種特殊情況下,先登記再領取物資的方法,在現實中根本沒有可行性
由于某些制度原因,在這次抗震救災中,除政府外,紅十字會成為最為龐大的捐贈渠道,而沒有其他相應的更多的公民組織來分流捐贈壓力。因此大地震后一周,四川省紅十字會最頭痛的問題,是如何分配這些洶涌而來的救災物資。
5月15日前,鐵路集中運送救援部隊、救援用的大型機械、車輛等,只有少量車皮運送帳篷。
飛機能運輸的物資有限,救援物資主要通過公路運往四川。四川省紅十字會獲得的物資主要是現場捐贈,其中食物和水占大多數。
“前3天里,我們能調集的物資都直接送往災區(qū),能送到哪里就送到哪里,因為任何一個地方物資都是極度缺乏的!睆埐ㄕf。
在這種特殊情況下,先登記再領取物資的方法,在現實中根本沒有可行性,“常常是把東西卸到一個接收點,車就立刻回來,接著運下一批物資,反正都是給受災百姓的! 四川省紅十字會應急救護培訓中心主任于建瑋說。
這種無序但高效的物資運送,在最初的幾天里是各個組織包括地方政府都采用的,雖然理論上違規(guī),甚至讓很多從未親歷災區(qū)的人難以理解,卻行之有效。
但隨著由救援向災民安置的階段性轉變,這種粗放的方式弊端日顯。
從15日開始,國內救援物資,通過飛機、火車、汽車配災中心等各種途徑鋪天蓋地涌向四川。四川省紅十字會短期內有大批物資抵達。
一些地方滿足要求,還源源不斷地運過去,一些地方雖嚴重短缺,卻沒有得到補給
這些抵達的物資,并沒有提前告知,還有很多是匿名捐贈,到達的物資也沒有注明明確的類別、擬捐贈地。所有物資要在短時間內通過成都周轉至其他各地,對于災區(qū)物資信息的掌握不靈,加上人員大量缺乏,只能靠一些沒有救災經驗的志愿者在貨場做聯絡人,大量物資滯留在火車東站。
“民政廳、商務廳、衛(wèi)生廳的物資到了,很快就運走了。紅十字會的物資運出非常慢,我們只好每天不停地催他們!被疖嚃|站辦公室主任王益生說。
“不同種類的東西最后都堆在地上,按堆兒來分,發(fā)到哪里去只能靠志愿者一拍腦袋決定!庇诮ì|對于這種無序狀態(tài)也束手無策。
“那幾天,不斷有工作人員累得昏倒過去,沒有任何人睡過一個整覺,只要火車站一給我們打電話,我們就都頭疼死!睆埐ɑ貞浾f。
信息不暢,也造成了物資調配的混亂。在受災最嚴重的幾個市縣,有些地方,食品和水已經能滿足要求,但還源源不斷地運過去,而另外一些地方,雖然嚴重短缺,卻沒有得到補給。
四川紅十字會調往災區(qū)的物資,可能分發(fā)給各地直接設立的物資分發(fā)站,也可能直接放到當地政府的救援中心⋯⋯接收者沒有回執(zhí),這些物資到底流向哪里是沒法知道的。他們也無法通過什么渠道來了解各地物資配備的情況。
徹夜未眠,開發(fā)出一整套物流體系軟件
張波和于建瑋,漸漸意識到常規(guī)的工作方法根本不可能解決這些問題,而處理這些問題必需的兩個條件,是有經驗的現場指揮者和高效的物流管理系統。
跟中國紅十字總會溝通后,中國紅十字總會從各地紅十字會調派15個工作人員,“全部都是有救災經驗的精兵強將。”
于建瑋又聯系西南交通大學物流學院院長張錦,希望他們能提供幫助。19日中午接到電話,下午張錦就帶幾個博士生過去了解情況,晚上張錦和22個研究生徹夜未眠,開發(fā)出一整套物流體系軟件。
在第二天的實際操作中,他們所設計的流程遭到實際工作人員的反對,“他們認為連搬物資都來不及,哪里有時間填表。他們也認為這樣做是干預他們的決策權。”張錦說。
張錦對系統做了一定調整,派自己的學生去機場、火車東站和配災中心幫助統計信息,“他們做基本信息的收集,收集以后就通過電話通知我們,我們再錄入到系統里面。”
“20日晚上,我依然覺得壓力非常大。現場志愿者都沒有訓練,不怎么配合。21日上午,所有采集信息的表格分發(fā)下去,開始按照規(guī)范進行。22日效果就已經非常好了!
此時距離地震發(fā)生已經10天。
現在通過張錦設計的系統,可以查詢到捐贈方、接收地區(qū)和接收人、物資類型和數量、物資的押運人、承運人⋯⋯一目了然,并且可以通過物資類別、收貨地等多種途徑檢索信息。這套系統現在還只是單機版,不能實現線上查詢,但已經是紅十字會系統內最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統。
目前,中國紅十字總會所獲得的物資捐贈,是通過13張表格來體現的。這種紙質表格,使用和查閱并不方便。
“這些和過去沒有遇到過這么大的災難有一定關系,但也反映了過去管理體制的不完善。”張錦說。
應該有一個體系化的應急機制
張錦在調研中發(fā)現,即使紅十字會建立起自己的物流調配系統,在系統內能實現優(yōu)化配置,但真正要提高效率,科學管理,和其他部門的信息共享和聯動也是非常必要的。
而目前并沒有這樣的機制。
“雖然每個部門都有自己的應急預案;在災難發(fā)生時,也都聲稱啟動了應急預案,但在現實里呈現更多的是無序狀態(tài)!庇诮ì|在擔任四川省紅十字會應急救護培訓中心主任的同時,還是西南交通大學的教授,一直在關注應急體系問題。
不僅僅是在物資調配,甚至在救援、災民安置、災后重建等都要面臨這個問題,政府各個部門間的協作、政府與紅十字會等民間組織的協作、紅十字會內部的協作⋯⋯都應該有一個體系化的應急機制。
中國紅十字會進入救災總指揮部,這是第一次。巨災面前,紅十字會和部委的協作也是新的挑戰(zhàn)。
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常務副會長江亦曼在內部會議上說,總會在救災、重建工作中,要主動與外交部協調溝通國際救援工作,與民政部溝通協調有關群眾生活和恢復重建工作,主動向衛(wèi)生部報告總會醫(yī)療救助隊、心理救援隊派出情況和準備派出計劃,力爭在總體安排下開展工作。
臺胞捐錢要聯系國臺辦,臺灣運輸捐贈物資要聯系民航局,臺灣醫(yī)療隊過來要聯系衛(wèi)生部,中國紅十字會總會聯絡部臺港澳事務處工作人員莊嘉,每天忙得不可開交,手里還接著電話,就有同事過來催:“快點,我這邊電話沒掛,等著呢。”
“一線所呈現出來的混亂狀態(tài),只是平時就存在的管理問題和各種矛盾的集中顯現!庇诮ì|說。
“這次非常多的組織和個人給我們電話要求參與救災,尤其是一些國外救援機構。災難一發(fā)生,無國界醫(yī)生、香港、韓國和歐洲等很多組織要求參與救援,但到底跟什么部門協調,走什么樣的程序,之前都沒有處理過!庇诮ì|認為,如果一開始就有科學的應急方案,這些就根本不會成為問題。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