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晚,神七返回艙成功著陸,航天員依次出艙。 中新社發(fā) 張雷 攝
|
9月28日晚,神七返回艙成功著陸,航天員依次出艙。 中新社發(fā) 張雷 攝
|
中新網(wǎng)9月29日電 中國神七航天員太空漫步圓滿成功,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29日刊文說,中國航天事業(yè)及航天人回應了魯迅在上個世紀初提出的憂慮。在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實地采訪,與中國航天人近距離接觸,能切實感受到他們的品質:認真與謙虛。無論是接待境外記者的工作人員,或接受采訪的科學家,他們在言行中看不到絲毫的馬虎,反而滲透著謙虛的美德。
以下是該文摘要:
神舟七號順利升空,穿戴中國自己研制的艙外航天服“飛天”走出了中國人太空漫游第一步的航天員翟志剛,神七順利安全返航,應該是至今最值得中國人驕傲的新聞。
看過美國災難勵志電影《阿波羅13》的人都可以體會,送人上太空意味著什么。這不光是一個國家科技成就的體現(xiàn),更代表了一整套涵蓋多方面領域尖端人才的復雜制度在成熟自如地運轉。
試想制造一枚可以送飛船上太空的火箭,就涉及數(shù)以萬計做工精密的零部件;而讓航天員出艙活動,更需要航天員系統(tǒng)、空間應用系統(tǒng)、載人飛船系統(tǒng)、運載火箭系統(tǒng)、發(fā)射場系統(tǒng)、測控通信系統(tǒng)、著陸場系統(tǒng)等不同系統(tǒng)背后多少頂尖人才緊密無間的配合。
單單是神七航天員出艙活動的策劃,中國航天科技人員就已經(jīng)預想了各類狀況,歸納總結出200多種故障,提出170多項對策,為的就是保障行動萬無一失。
因此,神七的成功不光是中國科學技術的成功,也意味著中國在人才養(yǎng)成、組織、管理、統(tǒng)籌等制度的設計與建設的成功。把航天事業(yè)放大,可以讓人對中國社會的組織與管理有很大的想象空間。
中國航天事業(yè)及航天人回應了魯迅在上個世紀初提出的憂慮。他當時說:“中國的四億人于今都害著病,這病叫作‘馬馬虎虎病’。這病如果治不好,中國是很難得救的,想找一找醫(yī)這種病的藥,卻發(fā)現(xiàn)在日本人那里有,這就是日本人的‘認真’。我們不妨排斥日本人,但必須買到這種藥!
在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實地采訪,與中國航天人近距離接觸,能切實感受到他們的品質:認真與謙虛。無論是接待境外記者的工作人員,或接受采訪的科學家,他們在言行中看不到絲毫的馬虎,反而滲透著謙虛的美德。
被問到新華社報道有的說發(fā)射中心在甘肅,有的說在內蒙古,發(fā)射中心副主任于本城認真地解釋說,中心占地5萬平方公里,大部分在內蒙古,行政上也曾被劃入內蒙古。他說:“準確的說法應該是:中心是在甘肅和內蒙古交界處。”
采訪工作安排出現(xiàn)突發(fā)狀況時,工作人員總是冷靜地解決;雖然記者關于神七的提問對他們應該是很“入門”的東西,航天專家也都不厭其煩地盡量說明。中國和世界的電視觀眾看到的是翟志剛步出太空的英姿,然而這些中國航天人才都是幕后的無名英雄。
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里頭的東風航天城無疑匯聚了中國一流的腦袋,也聚集著中國人所謂的“素質高”的普通航天人。這里雖然很可惜的還不能稱作是中國社會的縮影,卻讓人看到中國未來無窮的希望。
在當今中國社會幾乎都是“向錢看”的橫流中,東風航天城猶如一股清泉,流淌著珍貴的理想與執(zhí)著。那里的航天人不少已經(jīng)在中心所處的茫茫戈壁奮斗了幾十年,奉獻了自己的汗水和青春。他們努力的意義除了證明中國的科技和組織能力,更說明了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可能性。
現(xiàn)今充斥中國社會的丑陋面貌,或許只是一個發(fā)展過程的階段性現(xiàn)象,中國航天精神所展現(xiàn)的真善美,未必就不是中國未來可能的圖像。(葉鵬飛)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