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6月4日電 據(jù)澳大利亞《星島日報》報道,澳洲悉尼華裔輪椅醫(yī)生陳建民(WILLIAM TAN)今年初飛往北極,從飛機的窗口看見到到處危險暗藏的裂縫雪地時,立刻懷疑自己有沒有作出錯誤的決定——參加北極42公里馬拉松籌款活動。
冰天雪地對整隊參加馬拉松長跑的44人構(gòu)成嚴重的威脅,對希望成為第一名完成這個壯舉的輪椅運動員的陳建民尤甚。
窗外的氣溫為攝氏零下35度,陳醫(yī)生正猶疑應(yīng)否下機時,支持隊一名俄羅斯成員過來將他抱起,將他放在輪椅上,這樣他便開始北極馬拉松之旅。
這位悉尼圣佐治醫(yī)院急癥室醫(yī)生的輪椅改用爬山單車的輪胎,他耕過松軟的雪地,終以21小時完成全程,比最慢的跑手還要慢13小時。
陳建民是要為圣佐治醫(yī)院康復部門籌款,他的目標是在70日內(nèi),在七大洲完成馬拉松賽程。北極之行是其中一項,也是全球輪椅運動員的首次。他終于在82日內(nèi)完成17項馬拉松,未能達到自己的目標,因為在南極圈的馬拉松受惡劣的天氣影響,7小時的限制時間內(nèi),只能完成一半的賽程。在正常的路面,新加坡出生的陳建民不足兩小時便可完成這個賽程。
他在5月初返回澳洲,對未能達到自己的目標,仍耿耿于懷。“未能達到50萬元籌款的目標,所以仍要籌款。”陳建民說。
圣佐治醫(yī)院將于6月22日在澳洲高爾夫球會舉辦籌款晚會,到時拍賣陳建民所獲的獎牌和傷殘運動的輪椅工具。
他更考慮將自己所寫的書“NO JOURNEY TOO TOUGH”(《沒有旅程太艱辛》)銷售所得,全部捐給圣佐治醫(yī)院康復部門。
1957年在新加坡出生的陳建民,父母是小販,兩歲發(fā)高燒患小兒麻痹癥,10歲才邁出艱辛的第一步:用木拐杖走路。他小時候上學要由母親和姐姐輪流背送,而且在校中經(jīng)常被人欺負。但他以極優(yōu)異成績考入新加坡國立大學醫(yī)學院生命科學系,后取得全額獎學金,完成美國哈佛大學腦神經(jīng)學博士學位,之后到新西蘭的奧克蘭醫(yī)院工作,幾年后獲經(jīng)費到美國著名醫(yī)學研究中心MAYO CLINIC從事研究,接著又到澳洲新省紐卡素大學學醫(yī)。
陳憑著鋼鐵般的意志力,成為杰出的傷殘運動員,曾代表新加坡參加傷殘奧運,奪得金牌。(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