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告訴你,你在網上看到的消息、新聞,特別是論壇里的很多帖子、話題,可能有很多是不真實的,是人為策劃和操縱的,你還會對那些不時爆出來這個門那個門,或者所謂的猛料興趣不減嗎?——央視《經濟半小時》的報道,揭開了一個潛伏于水下的被稱為“網上水軍”的灰色產業(yè)鏈。
事實上,經歷過“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以及“奧巴馬紅衣女郎”等莫名其妙的網絡熱門事件之后,對于活躍在網絡熱門話題背后的職業(yè)策劃團隊和所謂的“網絡打手”、“網上水軍”,公眾已經不再陌生。不過,央視的報道還是讓人大開了眼界。原來,雇傭成千上萬的“水軍”來炒作話題甚至惡意攻擊競爭對手,已然成為一個操作流程成熟的行業(yè)。
發(fā)帖回帖對很多人來說,竟然只是一種工作,其中沒有任何屬于個人的理性思考和感情色彩。在這種明碼標價的幕后經濟交易背景下,所謂“網絡民意”確實成了“魚肉”。尤其是,當那些網絡打手公司借此來炮制謠言、詆毀對手、左右輿論,整個網絡世界和網民群體都將為其連帶承擔惡名。
網絡平臺原本是一個自由、平等、開放的公共輿論空間,現(xiàn)被別有用心者利用和控制以達到個人目的,令人非常痛心。傳統(tǒng)意義上廣受肯定的網民、網絡民意,甚至面臨著被重新定位的尷尬。這更提醒我們的網民,特別是傳統(tǒng)媒體,看待網絡熱點事件應該更加理性更加客觀,以避免被愚弄和利用。
既然存在“網上水軍”,“網絡同樣需要打黑”的聲音隨之響起。那些網絡打手公司當然需要被治理,這和現(xiàn)實社會中的坑蒙拐騙和造謠陷害,本質上沒有區(qū)別。讓人隱隱感到擔憂的是:網絡“打黑”的拳頭一旦舉起,所落之處恐怕不只是所謂“網上水軍”,更是網絡世界的言論自由和不記名開放。因為正是網絡世界的這種特點,為“網上水軍”的存在提供了土壤和空氣。
在這里,一個需要辨析的話題是:我們該如何看待“網上水軍”?或者說,“嚴打”是不是唯一可取的途徑?在我看來,所謂“網上水軍”的存在,其實并沒有想象得那么可怕,甚至其本身就是自由開放的一種代價。具體到個案,被侵犯利益的受害者當然可以報警,公安部門也應該立案調查;但在整體意義上,重要的仍是網民和輿論需要增強思考意識和識別能力,而這恰恰首先需要更多地去經歷和歷練。
所謂“網上水軍”,真正考驗的是公眾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而已。筆者并不認為“網上水軍”真的能夠“花五萬元左右法院判決”,真正的問題仍是法院判決本身能否經得起法理和事實的檢驗。某種意義上,“網上水軍”也是一種民主歷練,任何自由開放的平臺都免不了要經歷一個自我修正的漫長道路,重要的是人們從中得到的,是唯有自由開放平臺能夠提供的歷練和成長。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