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發(fā)生已一周多,災區(qū)同胞的心理干預工作已全面展開。災難后有哪些心理反應?昨(20)日,衛(wèi)生部心理干預醫(yī)療隊成員、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楊彥春教授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災后心理反應分為急性心理應激反應和創(chuàng)傷后延遲性應激反應(PTSD)。
急性心理應激反應
楊彥春教授介紹說,急性心理應激反應出現(xiàn)在災后一周至一月內。病人表現(xiàn)出意識改變,對時間、空間感知歪曲,對環(huán)境定性不清楚。與地震有關的聲音、氣味、圖像,甚至是身體觸碰,都會讓創(chuàng)傷的情景反復在病人腦海里閃現(xiàn),一閉上眼就會看到最恐懼最悲傷的畫面。
悲,這是最常見的感覺和情緒,為親人或其他人的死傷感到很難過、很悲痛;大多數(shù)人會以大聲嚎哭或不斷啜泣來宣泄或疏解;少數(shù)人以麻木、冷漠無表情來表達。兒童還常常產生幻覺、幻想和妄想。
創(chuàng)傷后延遲性應激反應(PTSD)
創(chuàng)傷后延遲性應激反應一般出現(xiàn)在6個月后,患者易疲倦,發(fā)抖或抽筋,晚上容易失眠、做噩夢,從而導致精神疲乏,注意力下降。對于地震的悲痛回憶,患者警覺性增高,由此患上慢性恐懼和焦慮,繼而冷漠、消極,生活在痛苦的記憶中;颊哌會產生憤怒感,覺得上天怎么可以對自己這么不公平;救災的動作怎么那么慢;別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需要,不理解自己的痛苦。內疚,恨自己沒有能力救出家人,希望死的人是自己而不是親人;因為比別人幸運而感覺罪惡,感到自己做錯了什么,或者沒有做應該做的事情來避免親人的死亡。很多患者因此會用酗酒、濫用藥物來麻醉自己,社交能力逐步削弱,增加精神疾病易感性。(記者 譚勇)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