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菁:三尺講臺為人師,一腔熱血育英才
【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
三尺講臺為人師,一腔熱血育英才
——記國防科技大學電子科學學院教授雷菁
光明日報記者 劉小兵 光明日報通訊員 張照星 陳路輝
27年前,碩士研究生畢業(yè)留校的她第一次走上講臺,忐忑不安中她只想著“一定要把課上好”;如今,講臺上的她雖胸有成竹,但仍想著“如何把課上得更好”……她就是國防科技大學電子科學學院教授雷菁。
雷菁20多年如一日專心搞科研、用心育人才,成為國家精品課程負責人,曾獲得“全國優(yōu)秀教師”“全軍巾幗建功先進個人”“軍隊院校育才金獎”等榮譽。
1990年,剛剛大學畢業(yè)的雷菁,懷揣強軍報國夢走進我國第一個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酒泉發(fā)射基地鍛煉了一年。在茫茫戈壁上,雷菁接受了“為國爭光,為人類進步多作貢獻”“為了國家建設,困難面前不低頭”等精神的洗禮,也堅定了她獻身教育的人生目標。1994年,雷菁從國防科技大學研究生畢業(yè)留校,開始接觸《信息論與編碼基礎》課程教學?;叵氘斈?,雷菁笑言:“最初的想法很簡單,就是盡可能把課上好?!彼约合嚷犃艘荒甑恼n,相關課程都聽了一遍,琢磨每個教員的風格,揣摩如何融合自身特色。
每次上課前,雷菁都一心一意備課,板書怎么書寫,知識點要靠哪句話“抖出包袱”,她都想得一清二楚。她提出了一套“趣味教學法”,將晦澀的學術知識變得通俗易懂。學生們常感嘆:“雷老師的課堂有神奇的魔力?!?/p>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者要去發(fā)現(xiàn)每一位學生的稟賦、興趣、愛好和特長,為他們的表現(xiàn)和發(fā)展提供充分的條件和正確引導。雷菁非常認同這樣的教育理念,并將之付諸實踐。
蘇凱峰是來自新疆邊防部隊的基層干部,2007年被選派到國防科大學習。一段時間里,他感到學習非常吃力,心理壓力巨大。雷菁了解情況后,經(jīng)常找蘇凱峰促膝談心,幫他解決學習上的疑難困惑。在雷菁的幫助下,蘇凱峰順利完成了課題“無線傳感器網(wǎng)絡定位技術在高原邊境管控中的應用”,并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
雷菁不僅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思考習慣,也注重培養(yǎng)他們的生活習慣、為人品格。2012級本科生賴恪大三時開始修學雷菁的課,雷菁根據(jù)他的學習特點,幫助他拓寬視野。為提高賴恪的實際動手、設計能力,雷菁鼓勵他參與各類競賽,還手把手與他一起做實驗。從本科畢業(yè)設計到碩士研究生畢業(yè),再到現(xiàn)在博士研究生,5年間,雷菁帶著他翻越了一個又一個學問的山峰。賴恪最難忘的是他寫第一篇英文論文的經(jīng)歷。當時,他對自己的英文寫作能力自信滿滿,很快就把論文交到了雷菁手里。但當他拿回論文時,發(fā)現(xiàn)了密密麻麻的修改建議。這樣來來回回改了五六次,賴恪心里產(chǎn)生了厭煩情緒。雷菁察覺后鄭重告誡他:“做學問就要精益求精,不然既對不起自己,也得不到他人尊重。”賴恪深感自責,也懂得了做學問、做人的道理。最后,他的論文被SCI期刊刊發(fā)。
搞科研蹲在第一線試驗、掌握第一手數(shù)據(jù),是雷菁多年來的習慣。2016年12月底,雷菁與課題組輾轉(zhuǎn)十幾個小時來到河南一個偏遠的基地。因為試驗需要,每天的測試工作直至深夜才能結(jié)束。夜晚寒風凜冽,盡管手腳早已凍僵,雷菁仍堅守在一線。課題組同事勸她:“雷教授,你先下山休息吧,這里有我們盯著?!崩纵紖s笑著說:“不能因為我年齡大又是女同志,就享受特權,做學問就要事不避難。”
近年來,雷菁承擔了八項校級、兩項省級教改課題,以及兩項國家級教改課題研究。她帶領教學團隊認真學習領會現(xiàn)代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積極嘗試在線課堂、翻轉(zhuǎn)課堂、虛擬實驗等教學新模式,不斷提升教師教學水平,教學團隊的多名成員榮獲全國、湖南省、學校等教學比賽一等獎。
- 專題: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