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美國6千萬人觀看了全國各大電視臺現場播出的總統(tǒng)候選人90分鐘辯論,外國觀眾也不少,成為一大國際事件。
共和黨為了幫助布什,為辯論設置許多限制,不讓辯論人互相質問,每人每次發(fā)言不得超過兩分鐘,務求善于背臺詞的布什應付自如。
這是三次辯論的第一次,中心題目是美國安全、國際形勢與外交政策,是布什的強項?墒遣际踩秉c盡露,屢屢遲疑、找不出適當的語言應對,還不時失態(tài)、顯出內心惱怒。
與此相反,民主黨候選人克里輕松愉快、應答如流。他在耶魯大學念書時就是辯論冠軍,又有20年參議員的實際經驗,果然脫穎而出。
民意調查一致認為克里在辯論中獲勝。他有兩大收獲:一是避免讓辯論成為對自己揭短,而是使它變成檢討總統(tǒng)政績的審查,二是為自己樹立起有能力擔任總統(tǒng)及四軍總司令的形象。
牛仔與教授舌戰(zhàn)
一位MSNBC晚間節(jié)目主持人現場觀戰(zhàn)后說,辯論后半部簡直變成“牛仔與教授之間的舌戰(zhàn)”(“牛仔”指布什),不過他又補了一句:“美國人不一定喜歡教授當總統(tǒng)”。
一般普通美國人既務實、又執(zhí)著、相對遲鈍,自然而然喜歡布什這樣的領袖。有人說,縱使布什在辯論中不及克里,仍然會投布什一票。這種想法有相當的代表性。
辯論第二天,華盛頓布魯金斯研究所舉行學術討論會,主講的教授們說,單靠一次辯論還看不出其“釘固效應”(staple effect),得看以后兩次辯論以及其他競選活動效果如何。
教授們還一致認為,這次辯論主要對克里競選起了“加油效應”(priming effect),指的是對克里陣營競選注射了“強心劑”。
過去七個星期中,不但民意調查顯示克里在選民中的支持率普遍落后于布什,甚至民主黨內部也有人開始垂頭喪氣,認為克里競選差勁,后悔當初沒把激進派強人迪恩捧出來與布什針鋒相對。
這次辯論以后,民主黨內的失望情緒頓時消失,克里也受到“加油效應”在其后的競選講演中儼若兩人。他將乘勝追擊,繼續(xù)攻擊布什在伊戰(zhàn)及其他方面所犯錯誤。
“在美國危難之際你信任誰?”這是布什陣營精心策劃出的競選課題,想突出布什義無反顧的優(yōu)點,抓住克里不斷改變論調的小辮子,使人們對克里當總統(tǒng)缺乏信任。
過去婦女一直傾向于民主黨。克林頓時代不用說,就在2000年大選中,婦女對戈爾的支持率也超過布什兩個百分點。如今民意調查顯示,克里在許多州已失去這一優(yōu)勢,婦女看好布什。
這是因為當今美國婦女起了質變,從“sucker mom”(喂奶母親)變成“security mom”(安全母親),即把保護自己的兒女當做最大的關注。針對這一現實,共和黨過去的競選宣傳很有效果,克里在這次辯論中極力扭轉。
他大膽批評布什發(fā)動伊戰(zhàn),不但轉移了真正的打恐目標—奧薩馬與“基地”組織—而且使越來越多的阿拉伯人痛恨美國,助恐怖組織招募反美“圣戰(zhàn)”敢死隊員,美國實際上比“九一一”以前更不安全了。
“美國入侵以前,伊拉克根本不是國際恐怖活動中心”,這是克里在辯論中攻擊布什的重炮彈,一針見血剝奪了布什繼續(xù)為自己開脫的護身符。
布什在競選場上從主動轉入被動,就想在伊拉克戰(zhàn)場上來個從被動變主動,開始向薩邁拉的抗美勢力進行立體攻勢,想逐一把十多個美軍“禁區(qū)”(no go zone)奪回。這是一步險棋,如果不能成功,必然會使布什在競選場上更為被動。
克里最終能否當選,還得靠他在領袖形象上更上一層樓,F在他的機遇在于:布什已無法一手遮天。連不喜歡克里的選民也意識到美國被布什引入了歧途。布什競選已成為強弩之末。
(來源:南洋商報;作者:譚中<轉載時略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