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從本網直接下載使用,如欲轉載請與原刊發(fā)媒體聯(lián)系。)
1993年4月27日在新加坡為臺海兩岸關系創(chuàng)造歷史的兩位主角——臺灣;鶗麻L辜振甫和大陸海協(xié)會會長汪道涵,在今年內相繼辭世,而汪辜二位老先生先后在新加坡和上海舉行的兩次“汪辜會談”,也因為二老的騎鶴西歸而成為歷史絕響。
辜老享年88歲,汪老得壽90歲。二老位極人臣,得享高壽,是貨真價實的“福壽全歸”。而海峽兩岸執(zhí)政當局當初決定委任二老分別出掌海協(xié);鶅蓵⒉煌耆且驗樗麄冊趦砂墩绲馁Y歷夠深,也是因為他們的學養(yǎng)、風范和人格,都能贏得對岸的尊重乃至敬重的緣故。
這一對堪稱“一時瑜亮”卻沒有絲毫“瑜亮情結”的老人,自從代表兩岸在新加坡“相逢一笑泯恩仇”后,兩人之間的關系就從“可敬的談判對手”發(fā)展成為惺惺相惜的摯友,彼此結下了深厚的情誼,至死不渝。
辜老仙逝當天,也在病中的汪老含淚疾書,給辜老遺孀辜嚴倬云女士發(fā)去唁電:“振甫先生致力于兩岸關系凡一十四年,夙慕屈平詞賦,常懷國家統(tǒng)一,私志公義,每與道涵相契。汪辜會談,兩度執(zhí)手;九二共識,一生然諾。而今風颯木蕭,青史零落,滬上之晤,竟成永訣。天若有情,亦有憾焉。”這段催人淚下的文字,絕非造作之所能為,確實飽含了汪老對摯友的哀思。
李敖今年訪問大陸時,曾經提到“政治是一時的,文化是永久的”。汪辜二老結交時,“胡連會”尚未舉行,國共尚未和解,可見他們在政治上是“各為其主”,可是他們卻能在京劇、詩詞、書畫等傳統(tǒng)文化領域找到了共同語言。
在兩岸政治分歧越來越大的情況下,中華文化的搭橋作用就越發(fā)顯得重要。汪辜二老發(fā)揮高超智慧,在政治上既能有所堅持,又能立足文化,超越政治的談判模式(或結交模式),為兩岸交流樹立了典型,應能為其繼任者提供一定的參考作用。
談到典型,就想到了《正氣歌》中的“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就借用文丞相的千古絕唱,以“汪辜哲人日已遠,二老典型在夙昔”為這兩位海峽兩岸實至名歸的“國之大老”送行吧!
來源: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 作者:張從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