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4日電 臺灣“中山科學研究院”的“壓箱寶”,也號稱最后防線的“復仇武器”,近日意外在基隆港曝光。
最新一期的《新臺灣》載文指稱,7月22日當天,基隆港威海營區(qū)開放,臺灣海軍成功級巡防艦成功號(PFG-1101,隸屬澎湖馬公的海軍一四六艦隊)停泊在一旁,艦橋結構體艦舯平臺原本裝置臺灣自制雄風二型艦對艦導彈發(fā)射箱的位置,多了四個奇怪的大型導彈發(fā)射箱,引起少數(shù)眼尖軍事迷的好奇,由于該地非軍事管制區(qū),被外人任意拍照,少數(shù)照片在7月25日前后流通在網絡上。
發(fā)射箱曝光 疑雄三導彈
7月31日,臺灣《聯(lián)合報》將這個消息曝光,報導評論認為這個神秘導彈箱里面,應該是雄風三型超音速反艦導彈,這種導彈來自臺海軍從2003年開始提案的雄升計劃,委托臺灣中山科學研究院研制,2006年編列預算,預定至2014年完成部署至少150枚。
雄風三型導彈,技術原型來自“中科院”的“擎天導彈系統(tǒng)發(fā)展計劃”所完成的“近極音速巡弋載具”,是臺灣自制的第一種超音速反艦導彈,使用沖壓發(fā)動機(RAMJET)為推力,以超音速攻擊敵艦,是制敵利器。
根據圖片分析,這個明顯比海軍制式雄風二型導彈發(fā)射箱體積來得大的導彈箱,應該是由現(xiàn)役的天弓2型防空導彈發(fā)射箱所改良而來,體積較雄二導彈發(fā)射箱增加約300%左右,從“中科院”七年前曝光的“擎天近極音速巡弋載具”外形推斷,這個新曝光的導彈發(fā)射箱似乎體積縮小許多,如果要納入擎天載具(雄三導彈雛型)恐怕有困難。
據分析,目前針對這個神秘的導彈發(fā)射箱有兩種解釋:第一,“中科院”已經成功的將雄三導彈的彈體縮。坏诙,曝光的可能是更具敏感性的雄二E型長程巡弋導彈。
臺灣軍工業(yè)界傳言,“中科院”在研發(fā)雄三導彈時,遇到頗多問題,包括超音速導彈本身的沖壓發(fā)動機,以及讓導彈在發(fā)射初期立刻達到近極音速的火箭加力器(Booster Rocket),能夠整合在彈體內等技術,都遇到困難。如果以雄三導彈原型的擎天載具外型加上火箭加力器,目前曝光的彈箱并不能順利進行發(fā)射作業(yè)。
神秘雄二E 精密度更高
消息來源分析,除非臺“中科院”已經成功的將火箭加力器段,整合進入彈體,至于火箭加力器是否已經成功整合,目前沒有確切的結論,有謂雄三導彈研發(fā)過程,幾乎就卡在整合火箭加力器這個瓶頸。如果“中科院”成功的將雄三導彈緊致化,以目前曝光的彈箱尺寸而論,算是世界級的成就,雄三導彈射程高達600至1000公里,而且彈體緊致化,整個計劃執(zhí)行順利,可能遠超乎外界想象。
另一種可能,則是雄風二E型導彈理論。雄二E導彈目前是臺灣防衛(wèi)機密度最高的計劃,外界好奇與猜測的理論更多。據說,陳水扁2005年年底“三合一”選舉之后,已經親自檢閱過雄二E導彈在屏東九鵬基地的試射,只是未得到官方證實。
臺“中科院”的雄風二E型導彈,主要是以研發(fā)雄風二型反艦導彈的技術基礎,衍生出一種類似美國戰(zhàn)斧(Tomahawk)巡弋導彈的距外陸攻導彈(Stand-off Land Attack Missile),據說射程高達1000公里以上,整個計劃到今天尚未公開。
對于臺“中科院”主導的雄二E導彈,外界僅知代號為“雄評計劃”,其余技術細節(jié)一無所知。由于長程巡弋導彈,可以進行遠距的“外科手術式”精密打擊戰(zhàn)術,計劃敏感性遠高于雄三導彈,是屬于具有國際政治敏感的“攻擊性”武器。據了解,去年陳水扁視察的雄二E導彈,是屬于2005年開始少量生產的地面試射型導彈組,數(shù)量起碼有四枚以上,臺軍方已經選訓數(shù)批人員進入九鵬基地作業(yè),不是機密。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