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8日,臺風“莫拉克”襲臺。今年8月1日,“重建希望、重建愛——— 莫拉克風災后重建周年座談會”在高雄舉行,“‘莫拉克’臺風重建周年特展”也同期開幕,佛教慈濟功德會、臺灣紅十字組織、世界展望會、張榮發(fā)基金會等4個參與重建的主要民間團體都出席了儀式。
馬英九在致辭中表示,經過“八八水災”的慘痛教訓,目前受災縣市正逐漸恢復,災民也已獲得安置。事實上,從救援到災后重建,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一年時間,救災重建早已不是熱門議題,但這些社會福利團體仍然在默默堅守。
救援:社福團體比當局動作更快
臺灣知名評論員田金麗曾經告訴記者,在去年“八八水災”初期的救援階段,最得災民信賴的,就是慈濟的義工。在官方反應不及,救災人員遲遲無法到達災難現(xiàn)場的時候,慈濟人就已經用徒步的方式,到達災區(qū)投入救援工作。
另外,從救援到重建的過程中,臺灣社會福利團體普遍使用了 “愛心接力”的方式,依不同階段的不同需求,展開救助工作。據臺灣伊甸基金會介紹,他們在災后初期的投入方式主要以募款、為災民提供免費餐食,以及協(xié)助災民與“政府”溝通為主。災后兩個月,則轉入藝文活動,幫助災民平復身心、重拾生活信心。后續(xù)則致力于幫助受災地區(qū)恢復正常社會秩序,如促進就業(yè)等。
募款:當局與社福團體有效分工
災后救援千頭萬緒,單靠官方力量顯然難以達成。而作為“第三部門”的社會福利團體,就分擔了相當程度的救援工作。以災后初期的募捐活動為例,按照臺灣官方的要求與臺灣 “公益勸募條例”規(guī)定,社會福利團體向主管部門提出勸募活動計劃書,只要載明募款活動日期、對象、執(zhí)行期限等數據,獲得批準,這些社會福利團體就可以組織針對災區(qū)的募捐活動。而社會福利團體籌得的款項,則由官方動支,用于災后重建、后續(xù)心理輔導的項目。
“八八水災”致使南臺灣地區(qū)損失慘重,臺灣“立法院”編列的重建預算高達1165億元新臺幣,而來自民間的捐款則有120億元新臺幣,可見社會福利團體的募款能力之強。而在巨額的重建預算中,永久屋的興建與新社區(qū)建設占去了相當大的比例。那么如何保證這部分重建項目有效落實?臺灣采取了當局與社會福利團體合作的方式。簡單說,就是社會福利團體聯(lián)合企業(yè)與當局合作,由當局提供土地給社會福利團體建造永久屋,再提供給災民居住。據記者了解,目前已有2114戶災民提出申請住進永久屋,臺灣當局則保證在今年8月8日之前完工1480戶。(燕子 露月)
參與互動(0) | 【編輯:李娜】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