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8日電 國家廣電總局七日宣布,未來兩岸合拍電視劇可被視為大陸劇播出發(fā)行。這一開放政策,預期將吸引臺灣更多的影視制作單位與人才前往大陸發(fā)展。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道,臺灣電視劇曾有瓊瑤愛情戲、楊佩佩武俠戲等等風靡對岸的輝煌紀錄,戲好人紅,大批幕前幕后工作人員因而受到大陸矚目,爭相邀約合作。尤其古裝戲,大陸的制作素以考據嚴謹著稱,但戲劇張力較為薄弱,而臺灣的編劇恰可補其短,像《包青天》編劇陳文貴、陳曼玲等等,早被重金禮聘在北京發(fā)展。
雖有不少人因為家庭因素而留在臺灣,但近五六年來受迫于島內市場的萎縮,最后唯有出走一途。多年來,臺灣戲劇豎起所謂“本土”旗幟,但“本土”戲難有海外市場,惡性循環(huán)下只得緊縮制作成本,讓制作環(huán)境每下愈況。丕變的生態(tài)造成人才外流。
大陸電視劇蓬勃發(fā)展,一集一小時的制作費,約在五十萬人民幣左右(約兩百萬臺幣,如果是大制作的戲,則無上限);而臺灣,一集九十分鐘的戲,能有百萬臺幣已屬不錯。為此,大批戲劇工作者飄流到北京、上海、橫店等各大影城集中地討生活,融入到“北飄”、“海飄”、“橫飄”的潮流中。
不過,與家人聚少離多首先面對的就是情感的考驗。擅演大俠的焦恩俊,是最早固守橫店成為“橫飄”的,他在源源不斷且酬勞是數倍于臺灣的戲劇邀約下,只好委屈妻子當跟班。
千禧年后也固定在大陸發(fā)展的寇世勛,是大陸影視圈公認的腕級演員,他在大陸一集約三十萬臺幣的酬勞,臺灣沒有制作單位付得起。他也只好利用每部戲殺青的短暫空檔,回臺做另類“候鳥爸爸”。
五年前,著名制作人阮虔芷意識到繼續(xù)待在臺灣可能會斷生路,因此只身到北京打江山。這五年努力出來的口碑,讓她與夫婿夏延平必須輪班守住大陸的劇組與兒女。夫妻倆往往只有“交班”那一兩天可以短短相聚,而孩子則是有爸爸時就看不到媽媽。難怪念小學的兒子生日時竟然許愿說:“希望我們一家四個人能在一起,就算吃泡面都沒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