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教育部長”杜正勝的地圖判讀法看臺灣地圖,把整個臺灣島向左傾斜90度,放眼望去臺灣東海岸面向浩瀚的太平洋,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各國都成為邊緣地帶,中國大陸位于十分不明顯的地圖下方。以臺灣為圓心,用不同的半徑畫出大小同心圓,涵蓋的多是一片片海洋,于是得出“同心圓論”,臺灣原是海洋“國家”,不是中國大陸的邊陲。
但是整天看地圖看太平洋不是拼經濟,大小同心圓的邊緣正火熱快速地發(fā)展貿易,中國大陸、日、韓和東盟10國進行自由貿易區(qū)協(xié)商,位于同心圓圓心的臺灣和它們完全沒關系。
不久前在菲律賓宿霧舉行的第二屆東亞高峰會議,有突破性的進展。中國率先與東亞10國簽署了《中國─東盟貿易區(qū)服務貿易協(xié)議》。這是中國大陸和東盟自2005年7月實施《自由貿易區(qū)貨物貿易協(xié)議》后獲得的又一項重大進展,中國大陸和東盟的關系愈來愈密切。2002年大陸自東盟的進口總值只有312億美元,2006年劇增到900億美元,平均每年增加30%。東盟對中國大陸的出超,2002年是76億美元,近3年則高達200億美元。表明東盟各國近年來的外需擴張和經濟成長,多歸功于對中國大陸出口貿易的迅速成長。臺灣和東盟的貿易4年來平均每年有8.6%的成長,但東盟對中國大陸是大量出超,對東盟比較重要。
臺灣執(zhí)政當局不慌不忙,他們認為東盟各國的經濟發(fā)展層次與臺灣仍有一段距離(被臺灣污蔑的新加坡例外),即使它們與中國大陸緊密合作建立全面的自由貿易區(qū),對臺灣的經濟威脅也不至于太嚴重。這是非常短視也非常危險的觀點,若不盡快商討因應之道,臺灣將吃虧在眼前,自食惡果,后悔莫及。
東亞高峰會議另有一項突破,即印度、澳洲、新西蘭等將加入東亞經濟體系,成為“東盟加六”,一個龐大的自由貿易區(qū)正以快速的腳步發(fā)展成型!皷|盟加六”共16國,人口31億是世界之半,生產毛額是全球GDP的1/3,貿易總額是全球的1/4。其中中國和印度是近年來世界上經濟發(fā)展最快的兩個國家!皷|盟加六自由貿易區(qū)”將來與歐盟、北美鼎足而立,是世界三大自由貿易經濟區(qū)之一。以現(xiàn)在的發(fā)展趨勢,臺灣將完全被排除在“東盟加六”之外。臺灣此時不急還要等到什么時候?目前臺灣每年的總出口量有2/3運往這16國。日后“東盟加六自由貿易區(qū)”正式成立,區(qū)域內大部分產品進口關稅將降至0.5%或零,唯獨臺灣產品要以規(guī)定的稅率繳納進口關稅,那時臺灣貨還有任何競爭力嗎?
此外參加第二屆東亞高峰會議的16國也簽署了《東亞能源安全宿霧宣言》,提出了能源合作具體目標,穩(wěn)定“東盟加六”地區(qū)的能源供應,臺灣也沒份。目前臺灣的能源供應,煤氣、液化天然氣占了40%,幾乎全部從東亞各國進口。一旦東亞各國為了優(yōu)先穩(wěn)定供應區(qū)域內的能源需求,減少對區(qū)域外的銷售或提高售價,對臺灣會沒有影響?
王永慶早有預見,他建議兩岸盡速“三通”,臺塑的太乙烯投資計劃可以根留臺灣,不前往大陸投資。因為不“三通”在臺灣生產的產品成本太高,一旦日本、韓國、東盟與中國大陸正式成立自由貿易區(qū),太乙烯計劃生產的乙烯,無法和日韓免稅進口的產品在大陸市場競爭,甚至臺灣產品在大陸進口市場11% 的占有率也將不保。臺灣的經營之神苦口婆心說出一番話,到現(xiàn)在似乎沒人注意。
其實盡快“三通”只是最起碼的因應之策,兩岸經貿關系再不解凍,臺灣許多企業(yè)和廠商將無法生存,他們不能等到東亞自由貿易區(qū)成立之后再想辦法自救。
臺灣同心圓是一句廢話,杜正勝之流只會紙上作業(yè),把玩地圖過干癮,東望太平洋卻見不到“東盟加六自由貿易區(qū)”,苦日子還在后頭呢!為了一小撮人自認為正確的意識形態(tài),臺灣百姓要付的代價如此昂貴。(馬淑靜)(作者曾任臺灣美商美林證券公司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