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廣州11月23日電 題:非奧項目:“野百合”是否有春天?
中新社記者 沈嘉
廣州亞運會史上設項最多,除28個奧運項目外,還有14個具有亞洲特點的非奧運項目。這些非奧項目一般都受到經(jīng)費、訓練場所、人才資源的制約,大眾基礎不一,它們未來在中國的發(fā)展前景如何?在亞運后是會有越來越強的生命力,還是有被邊緣化的可能?
高爾夫和7人制橄欖球——這兩個項目已分別被列入2016年和2020年奧運會,將進入發(fā)展的暖春。
“躍過龍門”對在中國已經(jīng)接受度很高的高爾夫運動來說是“錦上添花”,而對剛剛起步的橄欖球運動來說則是“雪中送炭”。在亞運會上的中國橄欖球選手們境遇就有了很大改善。
武術和空手道——中國和日本各自“沖奧”的國粹運動,在奧運“瘦身”的大背景下,受到競賽形式、打分標準等限制,入奧前景都難稱樂觀。盡管如此,這兩個有著深厚文化和歷史背景的運動,都已成為超越競技體育的獨特風景。
臺球——在西方已漸式微的斯諾克運動正在向亞洲、向中國轉移。目前這項運動在中國職業(yè)化和產業(yè)化的進步很快,人才方面也百花齊放,在本土化過程中將呈現(xiàn)更強的生命力。女子美式9球則可能會“成也美麗,敗也美麗”。因為技術含量相對較低,觀賞性主要以女選手的外貌為噱頭,要觀眾的熱情度“保鮮”較難。
棋類——圍棋是目前中國市場化運作最好、普及率也很高的棋類項目。國際象棋的起點也尚好。相較之下,象棋的發(fā)展則慢些,還沒有形成真正的職業(yè)化。但也有利好消息,隨著近兩年來象棋等被納入中國舉辦的世界智力運動會,客觀上將推動其進一步發(fā)展。
保齡球、體育舞蹈、龍舟和輪滑——這些項目的生命力主要來自于民間基礎。雖然中國保齡球隊號稱“最窮國家隊”,龍舟男隊被調侃為“草根農民軍”,但國家投入小和非專業(yè)化不能算這些項目的“命門”,大眾體育的性質和良好的民間參與度將令其繼續(xù)煥發(fā)活力。
卡巴迪(中國未參加)、壁球、藤球和板球——這些在中國缺乏大眾基礎的項目很可能在亞運會短暫綻放后遭遇“倒春寒”。雖然由其他項目臨時“改行”的中國板球隊員拼搏精神可嘉,但亞運板球賽場依然冷冷清清。就像一位印度板球專家評論的,“這里(中國)連最基本的板球氛圍都沒有……如果只是為了打亞運會的話,意義并不大!
類似的還有面臨“四無”的藤球,沒有隊員、沒有比賽、沒有經(jīng)費、沒有關注是其難以突破的現(xiàn)實困境。壁球比之稍好,但同樣受資源少的制約,要迎來春天也殊為不易。(完)
參與互動(0) | 【編輯:莊百萬】 |
專題:第16屆廣州亞運會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