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歡馮小剛導演的電影,原因無他,看著過癮!
第一次看《大腕》及《天下無賊》,前者讓我想起費里尼式的天馬行空,后者則讓我驚訝馮導以武術(shù)來演繹偷術(shù),葛優(yōu)及劉德華的身手令人目眩。
有朋友跟我反映,老外朋友看《大腕》時,被搞得暈頭轉(zhuǎn)向。片中道地的語言、到位的行為造成的“笑果”,老外確實隔著一層,難以體會個中趣味,當全片的節(jié)奏、效果都建立在行為、語言的“地道”上時,對中國觀眾而言,它是一針見血,多說,反倒成了廢話!但對沒有這層文化背景的觀眾而言,這些趣味有時卻成了觀賞障礙,他需要解釋,可一解釋,就沒趣了!
導演還真是兩難,究竟要怎么拍,才能公婆都滿意、中外也通吃?
某年某月某一天的某個時刻,我和某位導演有了以下的討論。導演是誰?姑隱其名,讀者們且看我們說得有沒有道理。
張:“你覺得現(xiàn)在的中國電影怎么樣?”
導演:“現(xiàn)在是什么東西都要,類型片的習慣尚未形成,正處于草創(chuàng)期,有許多尷尬,中國觀眾又人數(shù)眾多,意見非常分歧。我做電影,一定會帶入世界觀,不這么做,國外會笑話;但這么做,可能又和中國觀眾抵觸。中國人數(shù)眾多,很難去講,就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此外尚有傳承、爭議性,個人還有品味,所以很難去統(tǒng)整,你不能取悅每個人,就沒個準!
張:“是啊,華語片不像西片,一百多年來西片的品味、模式已經(jīng)定型,你就用它或去反它,不論哪種片型:愛情片、文藝片、驚悚片、動作片、警匪片,喜劇或悲劇等,片中的人物塑造、談吐舉止,片子的起承轉(zhuǎn)合等,都有跡可循,有規(guī)可守。如果要把這些模式直接套在華語片上,有時就不合適。而這些片型是百年來西方不斷嘗試、經(jīng)由市場與觀眾多方驗證所歸納出來的準則,是電影與觀眾所簽訂的一個合約、一種默契及溝通的方式。它是西方觀眾對各類電影內(nèi)容反應的總結(jié),中國觀眾當然會有所不同,人性共通處不成問題,相異處就尷尬了。難處就在這里!國外已有成規(guī),但華語片還在摸索階段!
導演:“譬如馮小剛導演,吃下國內(nèi)市場,卻打不進歐美市場。他跟我都是談西片怎么拍的及國內(nèi)的一些怪現(xiàn)象。可是他這么一弄,中國觀眾就很吃,外面卻不賣,他自己也很納悶:‘我覺得我摘了一堆葡萄,榨了一堆葡萄汁,可是我怎么都釀不出葡萄酒來!’”
張:“當然啊,榨汁與釀酒的‘Know-How’(實踐的技術(shù)、技能)不同,根本就是兩套知識,兩種做法!”
我想也不想就回該導演這么一句,關(guān)鍵在于Know-How,葡萄一樣,但釀制過程不一,成品當然不同,就像給了兩位導演同一本小說分別進行創(chuàng)作,甚或兩位記者在同一現(xiàn)場采訪同一人,新聞稿都是兩個樣,因為就算兩人都有新聞學的訓練,更何況是拍電影!
Know_How即專業(yè)知識,榨汁、釀酒都是獨門絕活,兩者不同,如果不知道,就去學。]得學,就去研發(fā)啊!
在這方面,西方的起跑點并沒有贏過我們,面對西方市場,我們是新手上路,但面對華語市場,他們也是新手。我們的優(yōu)勢是,對于西方電影,我們還有成規(guī)可學;而面對華語的觀眾群,西方卻無例可借。如今雙方都在摸索階段,只是課題不同,榨汁與釀酒,各有Know-How,要說難易,個中乾坤難辨,不能以常理度之,就看誰先研發(fā)出東西通吃,誰就搶灘成功!
□張靚蓓(臺灣資深影評人 傳記作者)
圖片報道 | 更多>> |
|